必知的国学常识—什么是公卷通榜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6-01-27 19:13:16
在国学常识中有很多我们都不了解的名词,不知道这些名词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呢?这个我也不知道,但是俗语说的好,好到老学到老,为什么我们不去多学习一些知识呢。请看下文必知的国学常识—什么是公卷通榜。
公卷通榜,是隋、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。
所谓“公卷通榜”乃是指的“公卷”与“通榜”两个内容。公卷,是指考生于考前将平日所做诗文送至朝廷中的硕学名儒手里,经他们传阅评判,在评审圈中打响知名度。这样,考生在未考之时,就已有了一定的客观地位,不必再经过考试,一经公众推荐,即可任用。比如李白当官就不是考的。因为允许“公荐”,所以自唐至宋初,科举考试中一直盛行“行卷”之风,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在考试之前,将自己撰写的诗文做成卷轴,投送至公卿大臣之门,以求取得他们的褒扬,抬高自己的身价。
主考官也往往主要根据公卿大臣的推荐,决定录取中的取舍和名次的高下,试卷本身所起的作用有时反而很小。如唐德宗贞元十八年(802),权德舆知贡举,邀请陆傪“通榜帖”。韩愈一下子就向陆傪举荐了十名举人,权德舆在三榜中共录取了其中的六人。唐文宗大和二年(828),礼部侍郎崔郾受命主持东都洛阳的举人考试,朝廷公卿大臣纷纷推荐士人。其中,太学博士吴武陵以《阿房宫赋》举荐杜牧,被预定为第五名。有人说杜牧平时“不拘细行”。崔郾无奈地说:“已许吴君矣。牧虽屠沽,不能易也。”通过“公荐”,虽然一些真才实学之士也能科举及第,却也为势家子弟垄断科举大开方便之门。一般士人因无由交结权贵,无人推荐,则只能望榜兴叹。所以,北宋建立不久,宋太祖就多次下诏废除“公荐”。
此后,“公荐”在法律上和实际上终于被废除。至于通榜,则是按照实际的舆论来排定选取知名之士,不靠考场上的临时发挥。这里有个有名的故事,说是主考杜黄裳请考生袁枢拟榜,袁自列第一,无人不服,传成佳话。
另外,在唐朝及五代时期,参加考试的士人除了向公卿大臣投献自己所写的诗文等作品,即“行卷”以求“公荐”外,还要事先向主考官奉上自己所撰的诗文,称为“省卷”,也称“公卷”,以供其了解自己平时所学专长。宋朝初年,在解试、省试中仍然盛行公卷。如苏颂就曾说:“秋试先纳公卷一副,古律诗、赋、文、论共五卷。”后来,有些考生所送的公卷,多假借他人文字,或用旧卷装饰重行书写,作弊之风日盛,于是,北宋庆历元年(1041)八月,宋仁宗亲自下诏废除公卷,从此科举考试中的纳公卷正式推出历史舞台。
看完了上文必知的国学常识—什么是公卷通榜之后希望你能够再一次认真阅读一下上文,做到对这个名词完全的理解和认识,希望您能够继续支持学大教育!
热门资讯

-
高考答卷怎么做比较好呢
2018-11-09 -
初中政治课堂听课这些问题你遇到过吗
2018-11-09 -
★扬州高邮市教育局召开校外培训机构排查整治工作会议
2018-11-09 -
★2019年扬州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
2018-11-07 -
2019年扬州高考报名官方入口:江苏教育考试院
2018-11-06 -
提高高中英语听力的小窍门及训练方法
2018-10-09 -
高中生文科政治成绩怎么提高
2018-10-09 -
高二学生学习生物要掌握的窍门
2018-10-09 -
2019年中考生国庆各科备考复习建议
2018-10-06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